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程——揭裱与修复  (2007年)

针对我国传统书画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后继匮乏的现状,吉林艺术学院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古画修复与装裱的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意在培养能够传承发展传统工艺具备修复装裱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2002年7月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正式招生,首届学生12名。2007年设置了基础课12门,专业课12门。古画修复与装裱是一个新办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是继承传统。

课程“揭裱与修复”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是整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轴心。课程开始初期,学校配设一间120平方米专业教室及相关课程应用工具。三层滚动式墙壁画板,多个4平方米的操作台,给学生修复练习提供了保障。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6部拷贝台,20米长廊展台,实物投影仪一台,台式电脑一部,陈列多幅历代名家作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件教学环境。

本课程设置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选定了具有多年教学和书画修复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任课教师曾受日本东京裱装协会邀请,赴日进行艺术交流,交流期间获得日本装裱协会的高度评价,并被授予证书。

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本专业设立造型训练、色彩构成课程,将绘画与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相结合,大胆开拓,逐渐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授课模式,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针对揭裱与修复课程的特点,我们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先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课程的各项准备工作,务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熟练操作,增强责任心、技术性、艺术性。

2002-2003年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吉林、辽宁省举办的重要画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的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讨会上,本专业学生有多篇论文入选,并刊登在国家级刊物《传统书画研讨会论文集》上,工作室导师张清副教授在会上发表的专题演说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师生共同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东南亚第一届纸张研讨会“,期间与国际学者进行了学术的交流。

2003-2004年学校特配有国内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2DJBZ—D型书画装裱机,可承担各种复杂修复工作。课程邀请沈阳故宫和长春市伪皇宫的专家进行拓展教学,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及途经。

2004-2005年师生共同参加了中国文物保护协会举办的“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多篇论文。经过不断地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种材料既不同破损状况的纸绢文物书画等进生修复,新课程赋予了更多的体验学习方式,以专业特点求发展。由学生的被动性接受转化为探索学习。

学生分批在长春、沈阳、北京、山东、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课程的实践实习,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反馈。成功策划“美术学院学生作品成果展”并被评为美术学院2005年度策展奖。受到了十余家媒体的采访,引起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分配走势可喜,就业率达到100%。连续两年工作室被评为美术学院优秀工作室。

2005-2006年,本学科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学科”学校鼓励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增加了相关设备的购置,不断的完善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准,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工作,建设专业的临摹室、修复室,增添新工作室,为更好的发展古画揭裱与修复的学习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学生数量发展为三届共48人。

受中山大学邀请,师生参加了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讨会“,在会上的发言得到一致好评,并发表多篇论文。古旧书画修复工作室连续四年被评为“讲文明,树新风”优秀工作室。

2006-2007年,课程的建设稳步发展,完善了教学体系。本课程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学校预计开设研究生课程。学术交流频繁,分别到中央美院、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首都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多年来研发了多部课件〈中日装标款式设计〉〈古籍揭裱与修复〉等。本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科整体建设,在保留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为适应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特点,我院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发展新兴优势专业以适应现代艺术需求。长期以来,各位老师不断对本课题的教学进行钻研,定有长远的教学建设规划,教学各方面管理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活动记录、听课记录等各项教学资料完备。为满足教学需要,备有丰富的国内外教学资料及多媒体设备。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艺术底蕴,推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是我们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打造学科特色,保持学科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 ,使学科成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艺术人才的坚实基地。

该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 (2008年)


课程介绍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是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每一位从事有声语言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必修课。不论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还是自修、自悟……都离不开语言、语音的基本功。因此,本课程对夯实学生的语言艺术基础,熟练掌握语音、语言,正确使用汉语言,至关重要。

2008年,课程组师资力量雄厚,截至目前,课程组拥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2人。其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1人,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5人。

吉林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始建于1990年,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己“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坚持以东北地域为基本特色,培养适合于广播电视媒体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使我们的办学宗旨和原则。

自2003年以来,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组本着“教学相长,共同促进,不断调整,谋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原则,不断调整、改革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让教学科学化、规范化。

2003年6月,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组在对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方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考的前提下,在1999版“吉林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这样使得我专业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能动性。

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特别是针对“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增加了一定的课时,改变了过去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侧重实践教学,采取集体上理论大课,分小组上实践小课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一对一授课,手把手教学”。

也是在2003年,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组开始实行“带班制”。带班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指定教学内容。这无疑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师从教带来了积极性。

2004年,基于播音、主持教学,特别是播音教学中对于播音员的发声位置的调整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见到成效的。经过科学的思考并翻阅可大量的文献资料,我课题组发现,汉语的发音的文字性说明,最早源自明代戏剧语言学家沈宠绥编著的《度曲须知》当中。而这部历史文献著作则是戏曲训练的科学论著。经过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科学论证,本课程组决定运用戏曲、曲艺的声音训练方法,结合于基础发声课的教学之中,增加了课时、聘请了专业教师,学生在这种多样性的教学之中收效显著,提高明显。

截至2008年,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题组拥有广播级录音实验室6个、广播级摄影棚4个、晚会级摄影棚2个、电视非线性编辑工作组站1套、多媒体教室2个、电视线形编辑机若干,在满足教学的同时,完全可以满足广播、电影、电视播出级节目制作的需求。这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广播电视媒体工作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熟练、规范的运用普通话,以适应播音、主持创作的需要。并且,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消化、理解有声语言表达的理论知识,获得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解决的是播音、主持创作的“硬件”问题,同时,又将贯穿播音与主持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并从一个侧面体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

汉语言普通话的规范性使用。我们说话要凭借发音器官发出语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听话也要凭借听觉器官感觉到对方的语音来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说还是听都离不开语言的本质——语音。

普通话语音的学习学要从发音及辩证两个方面去努力。需要掌握一定的语音学的理论知识,按正确的部位、方法,发准每个音素、每个音节。同时我们有需要凭借掌握的语音知识成系统地纠正受方言影响的语音习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题教学研究小组,为吉林艺术学院常设教学研究机构,地处东北长春,生源来源也是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学苗,因此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语言环境,为他们语言规范化发展带来了障碍。另外,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语法规则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通语言。因此上地处东北的东北学生,是近乎于普通话的方言区,这样就极容易造成语言标准模糊,隐蔽遗留问题严重,为普通话标准教学,即汉语普听话语言语音基础课教学带来了难度。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课题组,秉承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原则,将汉语普通话的语言表达细化,遵循着从音素→音节→短语→绕口令→句段→文章→针对性的作品节选(新闻、文艺作品、独白、对白、译制片配音……)→贯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基本功掌握牢固,涉足领域较宽,即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修复本领,又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绘画临摹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鉴赏鉴定能力。这一切训练都需要从实践开始。

训练实践中有年度计划,有检查,有研讨,有总结。组织听课,召开评教、评学的座谈会,及时反馈教学中问题,听取学生及教学组意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实行工作室制度授课。对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进行品评,找出优点和不足,对训练做出总结,让学生知道接下来面临什么问题。

每位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想法和计划,负责写好自己的教学大纲,并报上级批准实施,通过实验的教学大纲要及时作为资料存档,以备以后整理对比。教研室能按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由办公室教学秘书人员制定教学日历,在汉语言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教研室各项教学文件齐全,整齐规范,教学会议记录,听课记录,试讲记录,均保存良好。教学大纲适时修改修订,可以起到纲领性作用,有较好的教学日历管理体系。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的主要特色是加强对学生的语音基础的培养。在夯实基础之后再对其进行专业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的兴趣点,我们把贯口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个阶段的重点。让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自己动手创作,即达到提高文化知识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与语言技巧相结合。

       汉语普通话语言语音基础课程与国内同类省级院校相比,所处的水平是在领先地位。近几年,我们与山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有过多次交流,与我们本省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相比之下,我们的实践教学也是处于较高水平,从毕业生及在校生的工作和实习过程中,均受到了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大力赞赏和对其水平的肯定。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引起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专业理论、专业基础。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更为切实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言语想象力与创造力,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本课程组本着“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艺术教育原则,为各大媒体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该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西方音乐史与欣赏(2009年)


课程描述:

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秉承传统,弘扬优势,努力打造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综合学科专业平台。目前拥有多个本科专业,多个硕士点,涵盖了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并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多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多个。学科建设水平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省级重点学科数和硕士点数均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西方音乐史课程隶属的音乐学专业199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具有招收硕士学位的硕士点。这是东北三省音乐艺术院校第一个音乐学硕士点。1998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西方音乐的研究和教学是音乐学这一学科中非常重要的领域。《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系的核心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曾于2003被省教委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荣获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由于西方音乐的发展纵横交错并一直在发展演化,因而我们西方音乐课程组多年来致力于西方音乐课程体系的扩展与重新建构,使一线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与本学科纵深的前沿动态、时代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相适应。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基本上形成了以《西方音乐通史》为核心,在广度上以积极开设西方音乐史论类课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全景式的西方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形成该项成果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早在80年代就进行了西方音乐课程教材建设,编写有《外国音乐简史》和《西方音乐名作欣赏》等教材;9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音乐交流的拓展,教学视野的开阔,以往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我们课程组在“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精神的指导下,课程组先后申报、参加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教研课题十几项,并于1998年开设出《西方后现代音乐赏析》;2000年开课的《西方音乐文献研究》;于2001年开课的《钢琴艺术史》;于2001年开课的《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于2002年开课的《声乐艺术史》;于2003年开课的《西方20世纪音乐概论》;于2004年开课的《弦乐艺术史》、《音乐剧鉴赏》等《西方音乐史》扩展性课程。在深度上以对“西方前古典时期音乐”和“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发掘为代表,形成该成果的重构框架。像于98年开课的《西方后现代音乐赏析》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率先开设(参见吉林艺术学院教学计划99年版),早于中央音乐学院的2001年;于近年开设的《西方18世纪前古典音乐概貌》专题讲座等等。以上从扩展和重构两个角度结构的多门新课程最终落实为《西方音乐课程体系的扩展与重构》这一重要教学成果。该项成果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依托课程组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重点,进行以《西方音乐史》为核心的课程群建构,以形成西方音乐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的不断拓展。同时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又增加了《西方音乐史导读》、《西方音乐史文献研究》等课程。

2005年以后,课程组编制了整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增强了授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上的积极性,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有关西方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历次教学材料的展示中,该课程体系的教案及涉及教学的课件、多媒体资料之丰富也多次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该项教学成果已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学院的西方音乐教学内容,极大地改进和完善了西方音乐的教学形式。在该教学成果趋于成熟的过程中,我们为上级和国外院校输送了5名博士研究生,并培养出西方音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十余人,更有大量的本科学生受益匪浅,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探索的以一门主干课程为核心,建设相关课程体系的教学新思路业已经完全成熟,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相信这项成果对以后该教学领域的发展都将意义深远。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课程组围绕西方音乐的教研、科研课题和专著、论文硕果累累。如专著《中外音乐名作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外国音乐名作赏析》(蓝天出版社);论文《西方后现代音乐初探》、《贝多芬晚期创作思想初探》、《制定总体规划树立全局观念-对当前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客观分析与冷静思考》、《兼收并蓄 继往开来-从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史管窥音乐创作的变化发展趋向》、《西方交响曲的先驱者之一J•B•萨马丁尼》(其中《西方后现代音乐初探》和《兼收并蓄 继往开来-从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史管窥音乐创作的变化发展趋向》都获得东北三省论文评比二等奖)、《J•C•巴赫》、《C•P•E•巴赫》、《18世纪法国文化视野中的洛可可音乐》等等;课题《西方后现代音乐研究》、《钢琴艺术史研究》、《弦乐艺术史研究》、《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研究》《18世纪西方早期古典乐派音乐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等等。

音乐学院历来重视有关西方音乐的课程体系建设,始终强调优势教学品牌创建和保持中的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音乐学系对西方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扩展和重构的过程中,音乐学院积极地进行多个教学单位的协调和组织,积极帮助音乐学系组织多次有关西方音乐的考察、交流及研讨活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的西方音乐课程体系建设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课程特色:

一、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西方音乐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们是一支责任心强、勇于改革创新、齐心协作的团队,经过多年不断的改革和建设,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全面。课程深入开展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构建了完备的《西方音乐史学》课程体系,该课程还注重教学内容与当前最前沿的西方音乐史研究成果相结合,以最新最集中的教学资料贯穿对学生各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几十年来,此类课程一直沿袭了单一的《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课程模式。自课程组确立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的以西方音乐为大方向的,以《西方音乐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西方20世纪音乐概论》、《西方20世纪流行音乐》、《钢琴艺术史》、《声乐艺术史》、《弦乐艺术史》、《音乐名作欣赏》、《西方后现代音乐赏析》、《音乐文献鉴赏》、《音乐剧鉴赏》等等,对18世纪初前古典时期西方音乐若干专题的研究和教学,既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又有助于形成规模性的断代史教学模式,这在国内同级院校中属于首创。对20世纪西方后现代音乐的专题性研究,该项课题作为省教育厅教研立项课题于2004年业已结项,其全部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课堂教学,课程《西方后现代音乐赏析》在国内的音乐院校属于首开(早于中央音乐学院)。

国内艺术类院校相关课程教学建设成果的对比中,《西方音乐课程体系的扩展与重构》无论在成果设计还是成果事实上都居于领先地位。我院更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梯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业已形成,以科研成果带动课程体系的建构,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积极转化。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手段,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多感官化、大信息量的现代教育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以符合人类的思维记忆、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进行组织、讲授,创造更加灵活、自如、高效的教学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方式为宗旨,最终达到史论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审美与教育结合的目的。该课程在课堂讲述中灵活运用各种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透过缜密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能力,通过教学与史论、科研、谱例、资料及各种西方音乐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任何专业学生达到教育与审美的高度结合。

三、积极改进教学、考试方法。通过授课教师的考试测评,认定该课程合格者,可申请免修。但其仍须参加该课程的各个阶段考试,如考试不合格,则需进入课堂重修,此一措施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搭建了一个有益平台,它极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据观察,达到免修程度而后重修者为数极少。

课程组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规划、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多年的积累使得该课程的建设得以日益的完善;在教学思想、手段、方法、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上探索出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该课程的教学一直受到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关注和肯定,在历次的教学检查中,该课程教学均受到特殊表扬。该教学成果早已应用于日常教学,并已经取得了公认的良好效果。随着今后对该成果的不断补充和丰富,其必将显现出更为积极的教学收益。

该教学成果得到了中央一级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的积极肯定,另有其他的兄弟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多次派有关人员前来考察和交流,应该说该项成果正在产生多重性的影响。一批受益于该项成果的毕业生现在活跃在音乐研究和教育一线。向上级院校输送的博士研究生有5名,有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欧阳乐乐(我院2002届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生)、中央音乐学院的李晓东(我院1991届本科毕业生)、吉林大学的宫寒冬(我院1996届本科毕业生)、日本仙台大学金野(我院1986届本科毕业生)、日本京都大学的王子佳(我院1999届本科毕业生)等;另外,培养出西方音乐方向的10余名。

硕士研究生,在我院和国内其它音乐艺术院校担任有关西方音乐教学工作,如朱廷丽(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徐李虹(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孙玮、李晓影(大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我院2000、2001届毕业的研究生);吕净直(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我院2005届毕业的研究生);王向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我院2007届毕业的研究生)赵去非(吉林艺术学院教师,我院2008届毕业的研究生)等等。

西方音乐课程组教师在省市电视台、电台及各个大专院校长期举办《西方音乐》专题讲座,对普及西方音乐知识,配合由国务院提倡的“在普通大学生中扩大交响音乐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该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视唱练耳(2010年)


课程描述:

吉林艺术学院视唱练耳课程隶属的音乐学学科是省属高校中最早的省重点学科之一;隶属的音乐学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和课时量最多的(512课时)的专业基础课,是音乐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该课程于2003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多年来, 课题组全体老师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甘为“无名英雄”,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音乐人才培养和学院办学水平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内外同行专家、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布局合理的教学队伍,也是在教学上能够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不断改革的精英团队。他们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同编制教学大纲、一同制定教学计划、一同编写使用的教材、一同制定考试规则,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定时看课、查课,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承担和完成了教育部及省级教科研课题1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种奖励多项。经我们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高校。

在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及学习的同时,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相关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的关系,使课程内容既丰富又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真正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性以及前瞻性,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把国内外学科最新发展的成果和教改教研引入并体现在我们的实践教学当中。

课程特色 :  

视唱练耳教学在内容上涵盖音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旨在提高学生听辨、分析音乐各要素的同时,形成敏锐的听觉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为下一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是:积极吸纳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中,病广泛渗透音乐音乐史学、音乐美学、 音乐基本理论、和声、曲式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强化音乐基础知识间的互通互融。

本课程教学的创新点主要是:在近年教学中尤其注重运用乐队音响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多重感知能力,逐步实现学生在技术技能训练中对不同时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之,我们的视唱练耳课程正在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实用的创新性方面发展 。

该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人物形象创造   (2010年)


课程描述:

本课程为戏剧戏曲学艺术门类中的一部分骨干课程并且是吉林省特色课程,也是一门涵盖面广、涉猎知识门类众多的一门综合课程。

人物形象创造课程发展到2010年,已有近50年的历史进程,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化、条理化、趣味化、完整化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以斯坦尼表演体系、布莱希特演剧体系及梅兰芳演剧体系为三大基本支柱,以现实主义演剧方式为基本风格,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教学队伍。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系拥有建立较早、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的一只教学科研队伍,对专业知识有自己独到的前瞻性见解。本课程的教学应用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辛,却又光辉的发展道路。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的前身是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专业,1978年转制为本科专业。我系传承中央戏剧学院斯坦尼演剧体系的教学方法,坚持现实主义的表演创作风格,同时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秉承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走上了专业化、学院化、教学体系科学化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戏剧舞台的新变化、新形式的出现,本课程的专业教学开始尝试新的路途。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将当时最为先进的表演理念,以及在戏剧影视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探索的新结果,融入到新的教学体系当中,充分吸收国内外本学科的先进经验,将思想性、先进性、前瞻性作为本专业教学的宗旨,对讲授的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体现出了改革精神。另外,我们还注重从实践出发,在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中,明确了本门课程在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人才的道路上所处的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从而适应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们也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学,与戏剧影视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够真正接轨。使本专业成为我省乃至于我国戏剧影视表演方面,最有力的人才输送站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影视作品的普及,本课程及时调整了学时结构,增加了影视表演的培养,分析各类不同戏剧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演特征和艺术风格;探求提高戏剧影视表演技巧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结合舞台的新发展,将小剧场戏剧吸收纳入本课程结构中,为我国的戏剧和影视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我系也已成为戏剧影视表演技巧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戏剧影视表演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在这几年中,本学科确立了“长期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增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一办学理念。

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本课题组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学宗旨和原则。我们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立足于总结我国戏剧影视表演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吸收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构建起中国戏剧影视表演学的理论体系,为繁荣我省乃至全国的戏剧影视表演事业而尽心尽力。本课题组作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专家,他们一直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国内、省内许多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影视配音艺术家均在该专业兼职任教。如今,本学科开始立志于对未来学科的发展走向进行探寻,对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思索,对调整教学结构的方式、方法进行思量。这对本学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对以往教育结构及方式、方法中的欠佳之处,我们也在不断地梳理并完善。规范化办学的理念,开始渗透进我课程组每位成员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这对引导本学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注入了新的能量

课程特色:

1、人物形象创造课程是在表演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课程。它涉猎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几大学科,培养学生独立创作 、思考体现人物的能力。在原有教学体系基础上, 增强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渗透,通过案头分析、作家作品分析、时代背景及人物的具体分析,最后创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在假定的情境中过另外一个人的心理生活的表演最佳状态。

2、注重艺术实践。推荐学生到电影、电视剧组、电视台、剧团、剧社参加各种艺术实践,使学生能够及时把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技巧紧密结合实践。

3、遵循循序渐进的人物形象创造过程。通过学生对生活中人物的观察感悟体验,经过揣摩酝酿,最终体现在舞台上,呈现出完整的性格化人物形象。

该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作曲  (2011年)


课程描述:

作曲专业是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优势专业之一,该专业历史悠久(自1958年开始创建),经尚德义(其作品荣获两届金钟奖金奖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老一辈作曲家、教育家多年的努力开拓,辛勤耕耘,曾经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一个培养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人才的基地而享誉东北地区。多年来培养出许多省内外知名的作曲家、教育家、理论家,如张桐柱(现任东北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张洪玉(现任吉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冯伯阳(现任吉林艺术学院院长、首席教授)、张弼(现任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讲教授)、禹永一(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等等。

作曲系现已形成老中青结合,梯队完整,学科门类齐全(含作曲主科及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的教师队伍。

自1994年—2000年培养了多届中专作曲专业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都考入了中央、上海、中国等音乐学院作曲系,现在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如1994届毕业生郭思达,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专职作曲),有的在国外一流的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如1996届学生康亦慧,现在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作曲系读研)。

自2001年起,作曲系每年招收本科生5名左右,现有在校本科生18名,除此以外,还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专业方面有:作曲、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近几年,研究生报名数不断增加,以2006年为例,有5名考生报考了理论作曲专业。现有在读研究生6名。

作曲专业有较广阔的就业前景,现今省内外各高校的理论作曲专业及各文艺团体作曲岗位招聘信息很多,毕业生供不应求。

举例如下:

1、1996届本科毕业生钱巾帼现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2、1996届本科毕业生刘晓强现为北华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3、2002届研究生薛哲现为吉林艺术学院电子音乐中心教师。

4、2005届毕业生何钧宇现为吉林省吉剧团专职作曲。

课程特色:

自主创业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自主创业就是在具备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的自我意识,独立的判断力,丰富人性的基础上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独立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的能力,独立的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充分展示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并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综合教育。我院创办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具有前瞻性,目前在国内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尚属首例,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学院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将人才培养放在从招生到就业这一整体流程中进行,综合思考,将培养招生就业三个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在精练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在夯实基础之后再对其进行专业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快速,复杂,多元,动态的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改革。从学员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考虑,加强我院办学规划发展战略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力度,让艺术学院逐渐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从不同专业方向为社会输送多层次的合格人才。 

该课程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装饰与陈设  (2011年)


课程描述:

《装饰与陈设》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课程之一,此学科在艺术设计和应用领域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设计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了解和掌握各种装饰材料属性、材料结构,材料性能、加工成型、与实际的空间环境及应用领域相结合,达到美化环境及人类的精神需求。通过近几年来不断的教学总结,在教学中吸收结合传统的装饰规律,侧重于现代创新设计理念,从最初的二维设计转换成运用各种材质进行三维装饰设计制作,可作为单体装饰陈设,也可结合室内外环境进行展示、装饰应用。

此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了解和掌握各种装饰材料属性、材料结构,材料性能、加工成型、与实际的空间环境及应用领域相结合,达到美化环境及人类的精神需求。因此,本课程能体现出社会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艺术装饰形态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

该课程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影像合成创作 (2012年)


课程描述:

《影像合成创作》是影像艺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综合运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对新媒体学科数字视频内容集成创作理念、方法掌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数字影像技术提高具有实践价值。

此课程设置授课时段在专业技能课课程体系末端,任务是在讲授影像合成设计理念的同时,检验学生对影像前期摄影、照明实操;影像后期特效软件应用两大板块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充分体现影像艺术专业学期内与跨学期课程联合创作及项目带动教学的基本原则。课程预设虚拟演播室栏目包装、特效音乐电视、特效广告摄制三大项目实操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轮换,涵盖数字视频设计、摄制、动画、跟踪、合成、校色六个阶段。经过多年摸索,结合学生就业趋向的变化,《影像合成创作》的选题从侧重于项目执行角度的技术应用方向调整到合成效果的设计与合成流程的管理。通过该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操训练,学生对学科内技术组合应用与跨学科技术创新应用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特色:

影像合成创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

1、实践性

该课程为我院数字影像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开发,对应市场与社会需要。注重教学成果转化,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成果为地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辐射性

影像合成创作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与动态摄影、照明技术、栏目包装、音频编辑、创意思维、制片管理构成一个广义上的影像视觉呈现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影像合成创作处在起承转合的交汇点,课程效果的延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整体专业水平提高及就业竞争有很强的辐射性。

《影像合成创作》课程具有很强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特点,通过艺术观念与技术实现结合,通过先进的软件与硬件结合,让学生能够提升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技术能力。将课程融入在实践中,以实践活动贯穿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学会了实际操作。

该课程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舞蹈基训课  (2012年)


课程描述:

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全国首创舞蹈表演专科教育。1958年正式建立舞蹈专业(中专);1979年,在全国首创舞蹈表演专科教育;1985年,又相继增设了舞蹈教育专科和舞蹈编导专科;2000年舞蹈本科教育的开始再次提高了办学层次;2005年舞蹈学硕士点申报成功,标志着舞蹈学院在舞蹈艺术教育领域中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以王福玲、周仲元、朱珠、仲佩茹等舞蹈艺术家为代表的教学团队使该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实力站在国内舞蹈教育的前列,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已成为东北地区培育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新近改善的全新教学设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我院舞蹈学院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条件最好、质量最高的舞蹈教学基地。本课程依托这样的学科优势,提高办学层次,加大教学力度,确定了进一步寻求发展、更新艺术教育理念、确立了以项目带动实践、以实践带动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以实践引领教学、以实践激励教学、以本科教学为主的目标方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舞蹈基训课》是舞蹈学院舞蹈编导及舞蹈教育专业必修课的重要课程之一,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总结经验,本课程的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及教学系统比较完善。课程组一直把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作为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深化,把改革的各种理念和措施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课程特色: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舞台实践为主,将艺术实践学分纳入四年总成绩中。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我院基训课的特色。通过教学——演出——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院不仅成为东北三省重要舞蹈教育基地,在国内舞蹈教育院校中也占有一定的优势。为调动学生艺术实践积极性,课程组还将学生艺术实践的成绩纳入总成绩中。

2、以古典舞为主、西方舞种(芭蕾舞、现代舞)为辅;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学中充分发挥古典舞传统教学优势,适量增加芭蕾舞、现代舞训练元素,使教学内容兼具中西方舞蹈文化与审美内涵;较早地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更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多媒体教学一直作为基训的辅助手段,今后,课程组将探索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

著名舞蹈编导艺术家张继刚来我院参观讲学时激动地说:“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一个名副其实的舞蹈艺术学府,基训课上得非常有特色,很有发展前景,在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优势,一定要保持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舞蹈艺术人才。”

该课程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动画速写与默写(2013年)


课程描述:

动画速写与默写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培养基础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动画速写与默写能力是培养动漫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方法。

在其他美术类基础课教学中速写是收集素材、记录形象,锻炼用较短的时间内用快速的方法描绘对象。这些在动漫教学基础中是不够的,在此能力基础上还要培养和设定对客观对象赋予个性化和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使之增强对客观对象的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

动漫速写应在训练眼、手、心的协调能力方面作为本专业的课程最基本设置。本课程的定位应与动漫专业紧密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来设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特色:

1、动画速写与默写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

动画专业实际是影视动画专业,学生掌握了一般的速写方法是不够的,动画速写以研究“动”为主,动作、动态、肌肉变化等。动画速写画的好与坏决定了今后动画分镜头台本的绘制、角色造型设计、动作设计和场景设计等创造能力。对今后从事动画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发挥综合院校优势,利于有利资源,戏剧里的表演、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的节奏等都作为动漫基础课的一部分。

该课程于2013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风景写生(2014年)


课程描述:

《风景写生》课程是美术学院重要课程之一,是绘画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同时他紧密衔接后续的油画人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等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色彩修养和运用色彩造型的色彩风景画技能,掌握风景写生的规律和形式美规律;提高审美水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风景画写生、创作能力。同时利用规范化课堂技能训练与创作,意在指导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后半段的创作课程顺利完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之掌握并运用到教学和实践中,为学生从事绘画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论素养、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建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十余位国内著名画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表现主义风格面貌。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课程特色:

本课程继承传统的中国绘画精神,融入西方造型观念和画面构成因素以及现代表现主题和东北地域特色,加入了意象与表现因素及民族风格,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凭借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多元性、时代性,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课程特色:

1、有着6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具有深厚的学养积淀与传承,教学体系系统完备。突出了“实地写生、作品展览”,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2、汇聚了当代数位国内著名油画家,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兼艺术家)教学队伍。代表了风景创作的学术高度,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现了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形成了“东北表现主义”流派。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在省内高校美术教育中占据突出的学术高度。

该课程于201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钢琴(2014年)


课程描述: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吉林艺术学院钢琴教研室,一大批在国内颇具影  响力的钢琴教育家如刘尚昆、胡鹏、蔡曼丽 、徐新圃、李晓、张桂宝、周锦利、田春雨等都曾在该系任教。

目前钢琴梯队建设合理、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是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在国内音乐院校具有较高的声誉。2014年,有教师13名,其中海归博士、硕士6人,国内博士、硕士5人。系主任唐明顺教授作为吉林省钢琴学会会长、省学术带头人被评为学院首批主讲教授,长期担任国内外顶级钢琴大赛(如小金钟奖、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的评委工作,并多次带领系内老师去国内外进行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硕果累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优良的传统和现在雄厚的师资力量使钢琴系一直作为省内钢琴教学的领跑者。今天钢琴系将秉承吉林艺术学院“博学、求真、至善、尽美”的校训,加强贯彻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投身到学科教学和学院建设中,努力为学院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毕业生,为社会输送更好的优秀人才。

课程特色:

(1)在教学活动上运用独奏、齐奏、伴奏、双钢琴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钢琴的实际运用能力,满足了全面培养钢琴演奏、钢琴运用、及钢琴教学“全能型”人才的需要。

(2)引入外部优质师资,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如客座教授、大师讲座、国际钢琴艺术节等。

该课程于201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返回
联系方式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95号


电话 / 0431-85641085( 招办 ) 85618388(院办)


邮编 / 130021


版权所有 /吉林艺术学院  吉ICP 备 11005026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886号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南京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文化和旅游部
山东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新华网
广西艺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云南艺术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雅昌网
新疆艺术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